仲秋时分,偶得东山一游。离岛数日,那惊涛拍岸,风啸林间的场景,仍时时萦绕心头。
当乘坐的车子踏上岛上的土地,沿着两侧密匝匝地栽着木麻黄的公路前行、听着车轮碾过柏油路面发出有节奏的“沙沙”声响,嗅着海风裹进车厢带来的淡淡腥味,我即刻感受到海岛的基调:宁静、纯朴、深邃。
登岛最大的乐事,恐怕莫过于看海上日出了。记得早年从课本上屡屡读到前人观海看日出的瑰丽描述,就早已萌生到海上看日出的向往。那磅礴而出的红日,浮光耀金的海面,曾给我多少美丽的憧憬!可是,到了岛上,上车伊始,方才从收音机中得知台风濒临该岛的消息。乍听之下,不由得跺脚叹息:日出看不成了!
有所失也必有所得。日出没看成,我却能意外地见到大海撕掉柔美的面纱,在风暴的助虐下,恣意放纵的形骸,却也难得!
我伫立在那突兀于海面的嶙峋的礁石之上,任凭狂风把敞开的衣襟撕得“劈啪”作响,远眺海面,但见那浊浪排空,一望无垠,灰朦朦的一片混沌,云天怒海,浑然一体。昔日的片片渔帆,早已躲进避风的海湾,偃旗息鼓,等待着大海的幡然改悔。初次领略大海的淫威,冥冥昏昏之中,我不由叹息人类力量之渺小,双脚不禁为之颤栗,被狂风吹得摇摇欲晃。猛然间,我惊讶地发现,一叶无帆小舟竟荡着长橹,无所畏惧地颠簸于狂浪之上!只见它时而被抛上高高的浪巅;时而被埋入深深的幽谷,若隐若现仅在须臾间。这是生与死的搏击!我为它捏一把汗。可再细看那摇橹的渔民,却是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镇定自若地在惊涛骇浪之中穿行。我的眼睛为之一亮:哦,英勇的海上精灵,您是人类的骄傲!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坐落在城关东门海滨一块峻峭挺拔的巨崖之上。石体约有3米高,2米多宽,上下滑溜,远望象一颗硕大的汤丸,滑溜溜地半坐半悬在巨崖边上,摇摇欲坠,令人咋舌。石体正面,有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等人题辞:铜山风动石。笔力遒劲雄浑。石底如斗,中心与石崖相贴处,仅方寸之地。这正是此石奇妙之处。由于前后左右重量平衡极佳,故大风吹来之时,石体会左右晃动。而当它倾斜到一定角度,石底就有另一触点与石崖相触,平衡便被破坏,无论如何也晃不动了。和我们随行的东山县文化馆的一位同志,仰身卧在石崖上,伸出双脚蹬那石丸,竟真的见它摇晃起来,仿佛顷刻便要滚下石崖。旁观者叹为观止。然而,就是这样一块摇摇欲坠的石丸,千百年来却风撼不动,地震不移。怎不让我们在心底叹服造物者的鬼斧神工?
根据史载,东山岛开拓于新石器时代。唐垂拱二年后属漳浦。明初,东海倭寇为患,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为防倭寇骚扰疆土,江夏侯周德兴乃在铜以东建城垣守卫。如今,岛上古城不但保存良好,而且还被修葺一新,成为旅游胜景之一。散步在城墙甬道之上,透过凹凸不平的城堞,居高临下,鸟瞰碧海苍天,耳听涛声渔歌,不觉心旷神怡,为大自然所陶醉。
来到城关东门外的海滨水崖边上,可见一条人凿石阶,蜿蜒而入,翻过崖边一条凸出的石脊,便可进入一个天然洞穴。洞深十几米,宽约五米。据《铜山志》载,昔日有虎踞洞中,洞内有一清泉,大旱不干,故名“虎崆滴玉”。如今,虎影早已溘然不见,可“滴玉”仍存,脉脉渗出,源源不断。更有细心者置一小塑料管插于泉眼上,游览者便可借之吸饮泉水。我俯身吸了几口,乃觉香醇甘洌,丝丝入口。洞内还有一石桌和几块礁石椅子,皆不知何年所遗。相传历代文人墨客常聚于此,观赏海景,吟诗作赋。我想,倘若盛夏来此避暑,带上野餐,把酒临涛,消磨一天半日,一定别有一番韵味,即使来个小型撋沉鷶,也会凭景增添几分趣味。
“虎崆滴玉”的洞口面对大海敞开,高度与海平面所差无几。故立于洞口观海,更能领略大海力量的惊心动魄。看那海浪一阵阵、一排排铺天盖地呼啸着扑上前来,摔打在岩礁之上,粉碎成一簇簇冲天的浪花,白得耀眼。阵阵涛声在洞内回荡,震耳欲聋。
洞穴之中,还有一小洞与外界相通。假如你一时在洞内留连忘返或酒醉误归,大潮涨满之时,洞口通往岸上的道路便被海水淹没切断。这时,你就可匍匐前行,通过这个小洞到洞外。我疑此洞乃人工所凿,大概是专为那些醉酒忘归之士救生而设的吧。
海岛东南一线,有一海湾,叫马銮湾。中有一连绵不绝的海滩。坡度平缓,沙粒均匀,阳光下一片橙黄之色,观之赏心悦目。尽管台风濒临,这里的海水仍是湛蓝清澈,碧水连天,是一处极佳的海水浴场。
一下子摆脱都市的噪音喧嚣,从拥挤、杂沓、鸟笼似的办公室挤身出来,我徜徉在沙滩之上,极目烟波浩淼的太平洋,见那点点海鸥,翩翩翱翔在碧海云天之间,再听着海浪亲吻沙滩发出撨踹鯏的声响,飘飘然委身于沙滩之上,注视着沙滩上留下的一长串深浅不一的脚印,大有返朴归真之感,犹如回到童稚无邪的孩提时代,迷迷沉缅于大海的怀抱之中。
沙滩之上,不时可见片片玲珑剔透,五光十色的贝壳点缀其间,闪烁着诱人的色彩。那是海底粗糙、丑陋的贝壳类生物死亡之后,经过大海千百万次锲而不舍的荡涤和研磨,奉献给大地的珍贵礼物。倘若你有兴趣,花上半个小时,准保拣回一大袋千姿百态的贝壳回来。当你注视着手中这些色彩缤纷的大海的礼物,你会为大海孜孜不倦的努力奉献和永无止息的运动所折服。
岛上的居民大多数以渔为生。长年累月地与大海相亲相伴而又生死搏击,使他们养成了祈望神灵庇佑的习惯。于是,一篇篇凄凉感人的,关于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事,便被编织起来在岛上代代流传,留下许多如梦如幻的传说和金碧辉煌的庙宇。它寄托了渔民的祈求与希望!
如今,岛上妈祖庙随处可见且仍然香火鼎盛。在铜,我们步入颇具规模的一座。只见庙内香火点点,一簇簇,一团团,星罗棋布。殿堂之上,青烟缭绕,呛人鼻眼。一叠叠纸钱折成奇形怪状的元宝或其它象征着岛上渔民财富的物件,陆陆续续地被送进火炉,顷刻间化为灰烬,随着上升的热气在殿堂上空蒸腾盘旋。被塑成柳眉杏眼、双耳垂肩的妈祖女神,携带一大群大小女性神灵,毫无愧色地在这里安享着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送来的人间烟火。如今,岛上的渔民生活富裕了,祭品中也就出现了纸糊的电冰箱、摩托车、电风扇之类。想想也滑稽: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神灵们也过起现代化生活了。
庙里还可抽签卜卦,并设有专人解签,替那些想预知祸福或是碰上人生迷津的人们指引坦途。象我们这些不甘受羁,目中无神的人,若花上几角钱,手拈香火,跪倒在妈祖神像前,顶礼膜拜之后,口中喃喃自己的所忧所虑,所望所求,大大地虔诚一番,求得个“上上签”,取得片刻精神慰藉,倒也可十分快活一阵子呢!
渔民嗜酒。岛上渔民多,也给岛上酒的供销带来十分兴旺的景象。在几家特供商店里,昂贵名酒之多,简直令人吃惊。从一瓶一百多元人民币的“马爹利”到福州市面罕见的精装贵州茅台,无所不备。就连一般的个体商店,酒柜上也是琳琅满目,名牌名酒之多足以使福州的专业酒店自叹不如。
晚上,浪荡了一天之余,拖着稍感疲惫的身躯,我与友人团团围坐在“海珍楼”餐厅之上,点上几盘鲜美绝伦的海味佳肴,就着几杯河南千年名酒“杜康”落肚,吟几句魏武帝《短歌行》,便觉昏昏欲仙,大有一番“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之概叹。回到下榻处,再呷上几口热气腾腾的“铁观音”,软卧在床上,半醉半醒,耳边轻抚着阵阵涛声,一时荣辱皆忘,香甜地进入酣梦,直到第二天一觉醒来,方悟知前人寄情山水而荣辱皆忘的悠然境界……
好一场令我缱绻、回味的东山之游!它将永留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