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寡妇村原名铜钵村,出现在《四库全书》里的也是这名字。它地处铜陵镇城南,是战争使整这个村子的147名壮丁在一夜之间成为:“军人”,被强行掳往海峡那边。也就是这一天,100余名青年妇女丈夫被人强行从温暖的被窝里夺走。这个村子,突遭如此的洗劫,鸡不啼,狗不叫,烟囱数日不冒烟。极度的悲伤,使全村人忘记了用哭泣来发泄这种感情。只有在痛定思痛斥后,村里的哭嚎声才汇成悲伤的海洋。
从此,女人扛起还留着丈夫余温的犁耙;从此,孩子的词汇里没有爹;从此,这里成了活寡妇村。有人因思夫过度而发疯,有人因无力支撑困苦的家而改嫁。但是绝大多数人,以中国女子传统的坚强、韧性和从一而终的节操,苦守了下来。于是----
妻在海峡西,夫在海峡东,日日盼夫不见夫,共望海峡水。
在30余年的1万多个日夜中,谁能计算出夫与妻,母与子流过多少泪?有谁能计算出夫与妻逝去多少青春?有谁能计算出两地相思人的脸目增加了几多皱纹,头上曾添了几多白发?没人能计算得出。
而今的寡妇村,由于海峡两岸政治空气的缓和,有了通讯的自由;更多的人从海峡那边,取道南亚等国或香港,折而向北,直奔魂牵梦萦的故土。亲人与亲人相见,热泪与热泪汇融,韶华已随时光逝,思念却留两情中;丈夫轻擦老妻泪,老妻低唤丈夫名。既然夫妻健在切切两情相依,为何要称之为“寡妇”呢?
假如你到此村,请你不要对村里人直呼其村名。那一段辛酸与绝望的历史谁也不想再记起,就让时光流逝它吧!
由于许多原因,夫妻、母子团圆之后,许多人还是回到海峡那边,恋恋不合地起了。相风时难别亦难,再次的相见又成了两岸人们的共同愿望。
历史在前进。历史的车轮已碾出互相通讯的痕迹,碾出三通的道路。
将来,有那么一天,人们不必再从回归线的那边,向南到赤道,再折北到回归线的这边,历中绝不会长时间的开种玩笑。因为这本来就有一条捷径----沿着回归线回归,舍弃迢迢万里的奔波,顺顺当当的百里往返!会的,终有那么一天的,那回归线本义不就是回归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