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一路按“下一頁”瀏覽本欄全部文章,且可隨意按“上一頁”返回上頁瀏覽文章,隨時返回“首頁”或”作家隨筆“。
|
|
東山擷詩意--作者:趙李紅
走進美麗的海國花園──福建省東山縣,時時被一股
醉意激勵著。
融入畫一樣的藍天、碧海、白沙、翠野,常常有一種
衝動飄逸。
不是詩人,卻有“詩情”湧動。雖有“見賢思齊”的
自覺功底,此時卻不敢妄將這種創作欲望“高攀”,認作詩 意。真的,且不說此時,我們已站在了“國產”晉士、明末
儒學大師、大書法家、學富五車的黃道周的讀書地─“雲
山石室”,這堪稱是世界一流書房的寶地之前;是世界一
流書房的寶地之前;再不要說率領我們一行的東道主,像
當地土物產一樣已聲名遠播內地的詩人劉小龍先生勞碌左
右;更不要說曾激動過我等八十年代大學生且至今仍努力
追隨不減當年的著名女詩人舒婷,來充當我們良好心情的
“味精”,還有 還有《十月》雜志麾下的本屆茅盾文
學獎的得主閻連科;莊重文文學獎“名牌”閃爍的李佩甫
撐門面,壯行色──大旗招招,文采熠熠,已令我輕易不
敢張口,哪敢任“詩情”招搖,豈不平添班門弄斧的舊辭
新章?豈不是送貨上門,甘做舒婷“消遣”的素材?
“不幸”的是:東山物華天寶,到處都可掘到詩;果
然“不幸”:東山人傑地靈,東山歸來偏想一吐為快!
久違的白雲綴藍天
東山的天氣格外晴朗,東山的藍天白雲格外旖旎。
“墨客與海鮮齊飛,海水共藍天一色”。頓時,作家們大
放童聲,興奮地回歸到少男、少女時代。
許久沒有這般爽朗在身;許久沒有這種怡情圍繞。一
踏上東山島,就有無比好的心境相隨;就有無比好的空氣
盡情享用。在與東山縣吳縣長的座談會上,中原人氏李佩
甫對東山的贊譽開門見山──他言語豪邁,河南話鏗鏘:
“感覺一到這裡,啥味兒都聞到了,而在內地,空氣的嚴
重污染,令人窒息呼吸功能麻痺,令人啥味兒都分辨不出
來。”他先生的白話質樸,卻分明是一行人心聲的合弦共鳴。
沿途的亞熱帶植物、農作物令我們一路“學而不厭”,
樂在其中;而東山島的天氣絕不遜東道主的熱情。三十八
九度的高溫下,蒸騰出的每個人的想法都是一種熱望。在
劉小龍的日程下熱身, 大汗淋漓後的感受是不虛此行。
參觀“綠色豐碑”谷文昌陵園一項活動,與拜謁媽祖廟,遊覽風動石景區,感覺是一種“鑲嵌”。然而,幾天
的耳濡目染已使人耳熟能詳了谷文昌的事跡──五十年代
東山縣的縣委書記,經過多次試驗,終於選定了木麻黃來
防治沙暴。他帶領全縣人民開展植樹固沙,興修水利,徹
底制服了風沙虐害,從生態方面營造了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基礎。有了第一手的采訪參觀資料,便深諳了吳縣長介紹
的東山經濟發展的三個階段的感性認識。掛職某市副市長
的作家鄭彥英對“同事前輩”的認同感準確而到位,他說:
“在東山,使我找到了共產黨員的自豪感。”作為福建人,
舒婷把東山當做自己故鄉的抒情基地。八十年代初,她曾
與顧城、江河一同來過這裡的烏礁灣、沃角漁村。如今再
返東山,已今非昔比。睹物思人,她另有一番感觸洋溢。
在座談會上,她不僅抒發了東山變化的可喜可親之感,
對東山近年來注重環保,無工業污染的措施大加稱贊,且
寄語由衷,希望東山的建設更加有序前進。希望自己的美
麗的家園更加完美。
的確,東山在經歷了五十年代的治理風沙;八十年代
從溫飽型向小康型的經濟轉變、發展的第二次跨越後,九
十年代,圍繞海島資源開發,加大重點建設,營建“海島
深圳”的又一奮鬥目標又在實施之中。東山再起!再起,東山!
風動石觸目驚心
對風動石的認識是不久前在旅遊廣告上獲得的。慶幸
自己尚未被“相識恨晚”的感覺折磨過。不像《十月》主編王占軍先生一直“結石”在身。東山之行不僅筆會成功
令其公事圓滿,而風動石一遊亦使其私家圓夢。小時候,
他大腦集成留了風動石景觀的概念,卻一直不曉風動石的
“籍貫”在哪裡。此次東山相見,終幫他“排石”體外。
被古代文人稱作“天下第一奇石”的風動石,以奇、
險、懸而聞名。它體重200噸,狀似玉兔,聳立陡崖之上。
上大下小,底部呈圓弧形,與盤石相貼處僅數寸。懸空斜
立,半座半垂,危危欲墜的樣子。當狂風吹來時,巨石輕
輕搖晃。據文字傳說,明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島,
企圖搶走奇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拼命拉拽。然
而倭寇費盡了力氣,繩索全斷,倭寇落入海中,風動石卻
依然屹立在原地
十多年前,劉小龍曾為舒婷一行詩友一展“蹬”技,
使來賓們飽覽風動石的可掬動態;而如今,風動石已在鐵柵欄的守護之中。劉小龍的故技無法再現,而這段“歷史
故事”卻被一行文人口頭傳播著 !
|
|